找到相关内容250篇,用时2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浅谈发菩提心

    菩萨行论》第一和第三讲到,在发了菩萨心和守持菩萨戒之后,即使终日睡觉或放逸中,他的福德也会增长,广大得如同虚空一样,并且还以点金剂,珍宝,果树,劫末火等为譬喻,赞叹发菩提心的功德,由此可知菩提心是...

    演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90966121.html
  • 入菩萨行论

    入菩萨行论 寂天菩萨造 梵语:菩提萨埵渣呀阿巴达绕 汉语:入菩萨行论 敬礼一切佛菩萨! 善逝法身佛子伴,及诸应敬我悉礼。 今当依教略宣说,趋入佛子律仪法。 此论未宣昔所无,诗韵吾亦不善巧, 是故未敢言利他,为修自心撰此论。 循此修习善法故,吾信亦得暂增长, 善缘等我诸学人,若得见此容获益。 第一 菩提心利益 暇满人生极难得,既得能办人生利,...

    寂天菩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42079289.html
  • 西藏所传的因明

    rdquo;两部分构成。第一部分七,分别解说所知境的本身(第一对於境的考察),了解境的心(第二对於心的考察)、以及心如何了解境(第三对於总和别的考察、第四对於成立和遮遣的考察、第五对於能...(第十对於为自比量的考察)、为他比量(第十一对於为他比量的考察)。原来陈那、法称的因明著述,只以现量、比量等分章,而《正理藏论》则从其中提出各种要义另行组成通论性质的各品。如《正理藏论》的第一辨...

    吕澄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125838788.html
  • 《维摩诘所说经·对照译白》序

    以来讲学此经的,大都依据罗什法师译本,这主要由于他的译文,文约义彰,格调清新,在中国文学史上,也可以称得上是优美动人的佛教文学。  (二)  罗什大师所译《维摩诘所说经》共十四第一为序分,记述全经的缘起;第二品至十二为正宗分,是全经的主体;末二为流通分。此经所说不仅是一乘了义之教,而且情节生动,有浓厚的故事性和趣味性。在第一《佛国品》里,叙述了当时佛在毗离耶城外庵罗树园与众集会,长者宝积...

    徐恒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94457263.html
  • 依菩提心力量能息灭无始罪业

      以此菩提心,能尽宿恶业,能聚福德海,故胜诸声闻。(《入菩萨行论》)   菩萨依靠菩提心的力量,能息灭无始以来的所有罪业,积聚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,远远胜过一切声闻缘觉。   第一中也讲过,不管是任何一个人,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——当然,胜义菩提心是最好的,但如果没有胜义菩提心,世俗菩提心生起的当下,也能遣除无始以来的一切罪障。本论云:“菩提心如末劫火,刹那能毁诸重罪。”当你...

    索达吉堪布 讲

    |菩提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1/10021033918.html
  • 佛教与心理谘商

    对于个人则使用四摄法、四悉檀、三十七道品等来对治。   佛陀就是伟大的众生心灵谘商师,在法华会上,曾经默许五千人退席,以作为群体谘商层次的筛检。在华严会上,从第一的到第三十八的,可说是佛陀与诸大菩萨高层次的精神谘商过程;第三十九的,则是落实在人间生活上,以善财童子作为代表,示范人间生活心理谘商面面观。在《维摩经》中,维摩大士以“示疾”作为引子,与阿罗汉们分别以“对治悉檀”与“第一义悉檀”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24851090.html
  • 佛陀与阿罗汉的差别

    这样开头:“此是谛实,世尊如是语,此经是世尊证阿罗汉已,说。”《自说经》(Udana)第一、第十经也这样说:“彼世尊者,实是阿罗汉,是证阿罗汉道者,正说成阿罗汉法。”北传《增一阿含经》卷十四、第五经...法华经》(药草喻品)说:“诸声闻众(阿罗汉),皆非灭度。”(方便)说:“是诸比丘、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,是最后身究竟涅槃,便不复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。”这种说法是严重扭曲与破坏“...

    张慈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93453120.html
  • 索达吉堪布:《现观总义》讲记 第一

    智,第一是遍智。   为什么讲遍智?我们要寻找方向从轮回中获得解脱,先要了解所得果是佛陀的遍智。不通晓这一点,也就失去愿菩提心的所缘,因为愿菩提心是缘佛果之发心。没有所缘,发菩提心是不会成功的。...也不求智慧,只是为了治病、平安……这根本不属于大乘佛法。大乘佛法,它的目标一定是求遍智,不求遍智也就没有发心。所以,弥勒菩萨在《现观庄严论》第一中宣讲遍智,让修学者认清...

    索达吉堪布

    现观庄严论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10065791411.html
  • 中国第四届因明学术研讨会综述

    论广释》韩镜清译本,法上论师的《正理滴点论广释》是《正理滴点论》得以保存的重要载体,《广释》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和研究价值,憾其该本只译了第一和第二的一小部分,释刚晓对照梵文本重点介绍了《现量》,...

    张晓翔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135538841.html
  • 中国佛教寺院的讲经仪式

      进行这样的耕种,它结出永恒之果,凡这样耕种的人,他摆脱一切痛若。(《经集?第一?蛇品?第四章?耕者婆罗豆婆遮经》)  佛说法的感染力是相当强的。后来的讲经者讲的是佛所说的遗教,在宣说佛法时的自如...寺院的讲经仪式最早可推至释道安所作的《僧尼轨范》,其行香定座、上经上讲一类方法,可能就是关于讲经的仪规。吉藏《仁王疏》说:  然诸佛说经,本无章段。始自道安法师,分经此为三段:第一序说,第二正说,第三...

    时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14042299.html